王怡
图:温岭市中心幼儿园学生参加大合唱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
1
公立教育的实质,就是对儿童的共产主义,主张儿童是国家的公共财产,国家在儿童的思想、信仰和灵魂上,要求与其父母均分掳物,共儿共女。从而否定了家庭是上帝所设立的第一个政府,剥夺了父母对子女的灵魂的监护权。因此,强制性公立教育的动机和结果,就是使国家本身成为一种宗教。
2
我祈祷,让教会有勇气宣告,国家是教育的代理者,而不是教育的主权者。
3
什么是古典教育呢。有人说,古典教育最在乎的,是把学过的知识忘完了之后,还剩下的东西。
4
《塔木德》中这样说,即使为了重建圣殿,也不应中断对孩子的教育。没有学生的城市将遭毁灭。为了缴纳学费,可以卖掉一卷“妥拉”。
5
你们作儿女的,要凡事听从父母,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。(歌罗西书 3:20 )。这里赋予父母教育圣约子民的责任,凡事听从父母(在主里),不是凡事听从政府。另一处:你们作儿女的,要在主里听从父母,这是理所当然的。“要孝敬父母,使你得福,在世长寿。”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。……你们作父亲的,不要惹儿女的气,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。 (以弗所书 6:1-2,4 )
6
司布真牧师曾说,“真正的贵族是信靠耶和华的人”。所以教会学校就是贵族学校。教会学校也是贫民学校,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少数家长的梦想而存在,而是为了基督的教会而存在。
7
政府绝对不能僭越权限,执掌祭司的权柄。就算它可以兴办一些世俗的、职业训练的教育,它也决不能兴办或插手有上帝的道在其中的教育,因此也不能垄断对人民的教育。政府无权凭借上帝的道来办教育,因为一旦你的教育观念,是认为教育必须包含上帝的话语,那这就是教会的属灵权柄,而不在属世的刀剑权柄的范围内。这意味着教育包含了“驯化君王”的责任,而不是被君王驯化的目标。
8
今天,国家的梦想或我们对国家的梦想,都是“从摇篮到坟墓”,希望国家能够眷顾每个社会成员,就像天父眷顾我们一样。这就是世俗国家的福利主义。可以称为国家的“护理”教义(Providence of Government)。因为我们对国家的期待,已经几乎变成了对天父的期待。“我们在中南海的父,愿你的国降临,愿你的旨意行在学校,如同行在政府。我们日用的饮食,今天赐给我们”。公立教育的谎言或对公立教育的期待,就是这个国家的“护理”教义的一部分。
9
一些基督教学校用全英语教学,这不是基督教古典教育,而是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的现代教育。是在福音中对这个民族的残忍的抛弃。
10
中国的教育是很奇怪的,一方面,标准答案和“唯分数论”,似乎在知识上是过于权威主义的。但另一方面,几乎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并不相信,在标准答案和“唯分数论”背后,有真理和绝对的知识可言。换言之,权威主义在中国,仅仅只是一种教化的手段,而不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确信。
11
世俗教育的最大的问题,就是知识本身的权威性的丧失。上了20年学,最终不知道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。这就是现代教育的结果。就如博雅教育的另一位推动者、布鲁姆在他著名的《封闭的美国精神》中所描述的,他说,“当一个大学生进入大学,他会发现各种令人迷惑的科系,各种令人摸不著头脑的课程。但是,对于他到底应该学什么、怎么学,并没有正式的指导。甚至在大学中也不存在统一的意见。大量的学生这样来到大学,希望在这里改变他们的无知状态,但当他们学习得越多时,他们便更无知了”。
12
我从小受教育的时候,非常困扰我的一件事,就是我搞不清楚我的老师们到底搞不搞得清楚?我的老师们对自己所教的东西是不是很确信?开始我感到困惑,然后我怀疑,最后我非常肯定地知道他们不知道。
13
任何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宗教教育,都建立在它的“神观”上。现代教育的“神观”,就是无神论。因此它的人观,就是没有神、没有罪和没有来世的人观。那么现代教育的目的,就是培养一群奥林匹斯山上的“诸神”,让他们成为各个领域的“超人”。所以整个现代教育的诉求,就是个人的自我实现。它也有它的救赎论,这个救赎论没有基督,它的救赎论就是道德主义,所谓救赎就是自我实现。同样,它也有自己的末世论,但这是一种时间之内的末世论。
14
美国从60年代开始,对“宪法第一修正案”即政教分立条款的理解,完全走向一个政治正确的、反基督教的自由主义方向。从60年代开始,公立学校借助第一修正案,开始把基督教信仰驱逐出校园。你不能在里面祷告,不能有宗教课程。法国更严重,你甚至不能佩戴任何显眼的十字架或其他宗教标志。
15
有一次归正学堂开筹备会,苏校长问家长们,假如教会最终办不了这样的学校怎么办?家长说,那能怎么办呢?只有把孩子重新送回公立学校了。苏校长说,不。你们不能这么想。以前你们不明白,现在明白了。就算砸锅卖铁,卖房子,母亲回家,生活水平下降一半,也要让孩子接受基督教教育。这就是基督教版本的“毁家兴学”。
16
我很喜欢一位改革宗的历史神学家卡尔·楚门,给宗教改革的一个定义。他说,“宗教改革代表一种运动,也就是将那位在基督里彰显自己的神,置于教会生活和思想的中心”。我试着将这句话,改写为“教育的宗教改革”的定义:“教育的宗教改革代表一种运动,也就是将那位在基督里彰显自己的神,置于全部教育内容和过程的中心”。
17
在16世纪,“教育的宗教改革”的结果就是,第一,《圣经》成为教育之本;第二,圣灵成为教育之神。
18
基督教学校是什么呢?第一。它是恩典的学校。第二,它是圣灵的学校。有人说,你们基督教学校不是另一种“洗脑”吗?我说,不,你说错了。我们不但要洗脑,还要“洗心”。我们之所以说意识形态教育是一种“洗脑教育”,因为它只能洗脑、不能洗心。凡不能“洗心”的教育,就是“革面”的教育。“洗心”的教育就是宗教改革之后的,圣灵的教育和恩典的教育。“革面”的教育就是各种道德主义的教育。人怎么可能洗人的心呢,但在人不能,在神凡事都能。
19
路德有一句著名的话,在“圣约归正学堂”的简章中我们也引用了这句格言:“我担心学校将会被证明是通向地狱的大门,除非他们殷勤地讲解《圣经》,使《圣经》中的真理铭刻在年轻人的心里”。
20
在整个基督教世界,到路德为止,国家从来都不是教育者,国家从来都是被教育的。被教会教育,被修道士教育,被大学教育。从来都是民间教育国家,先知教育君王。然而,到了路德之后,就变成国家教育我们了。所以我们必须反对让国家获得教育权力的立场。即使我们并不能改变这一点。
21
我们必须做什么呢?在基础教育中,收回父母的教育权。在大学教育中,争夺民间的导师权。
22
整本圣经,都是透过眼睛看得见的仪式和形式,去象征、预表和呈现真理。在改革宗传统中,我们称之为“蒙恩的管道”。真正的教育者是圣灵,祂来教育你,是祂赋予了这些形式背后真实的、实质性的意义和内涵。你忘记了,或你并不真的相信,基督教教育乃是超自然的教育。
23
10岁是一个开始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起点。10岁以下的儿童,即便故意杀人也无须负刑法上的责任,更遑论民事上的责任了。在这个阶段,父母受责备,应甚于儿女受责备。但是,我们的教育是否围绕着10岁这个时间点,来培养儿童具有一个初步的民事行为能力呢?不。那只是法律上的、世俗化的和虚拟的刻度。
24
我们的教育并不是这一刻度为中心。譬如20岁是女性的法定结婚年龄,可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够让她在这个年龄具备可以结婚的成熟的信仰、自由、尊严和能力呢?一个可以决定和承受人生最重要的盟约关系的人,到底应该对人生、世界、上帝和自己,具备那些知识呢?她或他是否已建立起合符圣经的、也能够洞悉人心和这个世界的信仰观、价值观、婚姻观和主所喜悦的一切呢?
25
至少我30岁的时候,还不知道该怎么谈恋爱,怎么去爱我的妻子。我们的教育,是让人懂科技,但不懂爱情。懂赚钱,却不懂生命。了解身体,却不了解灵魂。换句话说,我们的教育其实相当缺乏社会性。这就是为什么没读过书的人常常白头偕老,而受过教育的人的婚姻反而常常崩溃的原因。
26
我并不太担心我们的后代,其中的大多数人在二三十年后,仍然会相信基督,或至少宣称自己是“基督徒”,也仍会去教会参加崇拜。但我担心的是,他们中的许多人,将会变成一个世俗化的、自由派的,怀疑《圣经》权威性和支持同性恋婚姻的“基督徒”。
27
对基督教来说,自由只可能是恩典的产物。自由(博雅)教育必须是保守主义的,但自由(博雅)教育也必须是以恩典为中心的。
28
把孩子一周五天送到一个被无神论者所控制的学校去,晚上不过花十分钟和他祷告,或读一段圣经,这到底是在教育孩子的灵魂呢,还是在安慰自己破损的良心呢?
29
神的国度在我们中间扩展,不但是指向外在的数量增长,而且指向我们的生命被真理得着的内在程度。我们的整个思维方式、生活方式,生命中的每个领域被福音翻转、占领和统治的那个程度。我们盼望神的国和神的义在儿女的生命中持续不断的扩展,这就是基督教教育的目的。
30
文化都带着敬拜的特征,连春节联欢晚会,也是有崇拜礼仪的。教会的聚会从“宣召”开始,他们的宣召就是“今天是个好日子”。然后是唱诗,读经,他们也读伊妹儿。我们讲道,他们讲话。之后是奉献,他们就唱“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”。最后是会毕祝福,他们常用的是“难忘今宵”。从宣召到祝福,类似崇拜的议程。
31
今天我看到一个招聘广告,里面描述公司需要一个怎样的职员。上面说,“她不会抱怨,她会微笑,她下班后会去健身,第二天精神饱满地来到公司。她没有时间说闲话,也不会轻视她的上司”。写得多好啊,就像《箴言》31章似的。
32
“博物馆”这个词原初是有宗教意义的。“博物馆”就是一座城市的庙宇,它的公共教育和公共崇拜的指南。旧约中的会幕和圣殿是充满教育功能的。比如说你们世世代代都要在衣服旁边做一个坠子,一个蓝色的袋子,然后要佩戴这个坠子,看见它就是纪念耶和华一切的诫命。崇拜总是可见的教育。
33
在圣经中,我们从来看不到“同侪”是教育的基本方式。教会和学校,都是类似于家庭的共同体,是长幼有序的。你是哥哥,你就要有哥哥的样子。女孩子有女孩子特别的恩典和特质,你是小姊妹,你就要听哥哥姐姐的话。但当我们被纳入同龄划分的教育模式后,“平等”成为一种被假想的、但又未落到实处的价值观。在西方的学校里有大量学生社团,有助于打破这个同龄划分。但我们没有,因为应试教育已经把孩子们压垮了。我们的公立学校基本上是一座按年龄管理的集中营,完全缺乏社会性。
34
我们的教育从来没有考虑过,如何让一个大学生毕业后,能够成为一个好丈夫,或如何成为一个好妻子。为什么呢,因为婚姻与一个人的生命密切相关。而凡是与生命和信仰相关的,换言之,凡是对人的自由而言最重要的东西,都不是现代教育的目的。
35
缺乏对婚姻的教导,也就必然缺乏社会性。你在教育一大群人如何生活在一起,但你的教育竟无法帮助两个人生活在一起。今天教育的失败,就在于我们不知道也没办法跟他人建立亲密的生命关系。所以我们养成的,只不过是很虚伪的社会性。
36
家庭是最小的社群,也是最小的教会。每一个弟兄被造,都是要被培养成为家庭的领袖,而那些被证明身上有上帝的恩典、能够很好地担任家庭领袖的弟兄,则继续被上帝使用,担任教会的领袖。但世俗的教育既然是为个人主义服务的,它们便不重视如何教育一个人成为家庭领袖。因为在一个堕落的世界上,一个人可以是很糟糕的丈夫,却仍能担任公司和国家的领袖(讽刺的是,很多时候,你必须首先是一个糟糕的妻子,然后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授)。
37
世俗教育受到一种“政治正确”的自由主义的影响和辖制,已经看不见性别在受教上的差异了。世俗教育的目标,开始致力于把男孩子培养成女孩子,把女孩子培养成女汉子,最后从教育的流水线上下来的全是中性产品。这就是为什么同性恋在当代社会如此泛滥的原因之一。事实上,是现代教育孕育了同性恋运动。
38
当逾越节的晚上,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,父母很形象地用礼仪性的和宗教性的晚餐来教育孩子。使个人的身份认同和家庭的历史意识,成为整个圣约族群意识的一部分。从某个角度讲,没有节期,没有礼仪,就没有教育。因为信仰生活的议程,所塑造的是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知和历史意识。这是教育的目的之一,所有的教育都意图告诉受教育者,“他是谁”。而“我是谁”则与我属于哪一个共同体密切相关。
39
圣约教育一个非常主要的意义,从消极的角度讲,就是不让圣约的子民,被那些拜偶像的和国家主义的身份认知和历史意识所塑造。每一种文化教育的目的,都是通过教育(濡化)来塑造其成员的文化身份和历史共同体意识,直到受教育者成为这个共同体的一员。所以当被掳的以色列人来到巴比伦城下,他们面对的主要问题,就是这个雅各的族类还能不能继续存在下去?以色列的余民基于对耶和华的信仰而形成的身份认知与历史意识,会不会被巴比伦同化?这就是为什么,犹太人的学校教育诞生于被掳巴比伦的时期。
40
这就是教育最根本的、生死攸关的功用。那么从积极的角度讲呢,圣约教育的现实目的,是用以建立和塑造圣约子民,让他们透过受教育,去经历圣约身份的认知跟历史意识的形成,从而使他们融入一个古老和伟大的信仰共同体。
41
有人说,教育就是拼爹。但你肉身的爹是固定的啊。所以,教育就是寻找另一位父亲。换句话说,只有两种教育,一种是认贼作父的教育,一种是认识上帝的教育。教育改革的意思,就是重新寻找父亲。然而《圣经》说,没有子的就没有父,有子的连父也有了。
42
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。现代教育的弊端,是以事实判断为重,价值判断为轻。这种教育造就了一群直接将事实判断当作价值判断的民众。换言之,现代教育将人民引入更深的蒙昧。用琐碎的知识,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。
43
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出过一道题,导师对学生提问:“现在你来问我一个问题,必须满足两个条件,第一是要我回答不出来,第二是你必须有标准答案。”有一个聪明的学生马上问他:“老师,请问你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?”
44
荀子说,有一类知识,“不知,无害为君子;知之,无损为小人”。现代教育的特征,便是充斥和膜拜这一类知识。却将真正的知识,就是以价值观的养成,来判断和衡量一切知识的那种知识,遗落了。
45
C·S·路易斯说,取消古典教育,只能让学生沦为流行词语和专业行话的牺牲品。他们成为一群被各种“概论”和时髦话语所统治的人。在知识的世界中,他们只知道纸币的存在,而对纸币背后的黄金世界一无所知。
46
你不能用现代教育的瓶,装基督教教育的酒。因为媒介本身就包含和定义了信息。
47
蒙台梭利的《儿童的秘密》,用一句话足以概括,就是“当孝敬儿童,好使你在耶和华所赐的土地上不得长久”。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是有益的,但蒙台梭利的问题,就是直接将事实判断当作价值判断。旧约中有一个著名的例子,就是祭司以利,如何任凭他的儿子们“自由”成长。结果,圣经这样评价他,“他尊重自己的儿子胜过尊重耶和华”。
48
怎么可能有父母,敢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陌生人呢。但基督徒父母却把耶和华的产业托付给陌生人,就是那些活在福音以外的人。
他们不按着大使命,去爱陌生人,反而要陌生人去爱他们的孩子。这就是无数基督徒正在努力遵循的“反福音使命”。
49
学校教育的成功,取决于一个原则,就是一切不是必须通过学校才能教导的内容,就不必通过学校来教导。但在现代教育中,越来越多的、不是必须通过学校才能教导的内容,进入了学校教育之中。为什么呢,因为家庭教育不但失败了,而且正在全面灭亡。而家庭教育在哪里死亡,学校教育也终必在那里死亡。
50
美国学校的自我介绍,都有两个焦点。一是在学生们如何在这里玩得好,各种欢乐的场面,各类活动和节目。二是费用和福利的状况。连基督教学校也是如此,他们几乎不描述这所学校的信仰立场,教育哲学,他们如何教学,如何举行公共崇拜,他们为基督、为教会的教育目标及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如何。这显明杜威的“民主教育”思想的一个结果,即教育的娱乐化,已深深塑造了现代的基督教教育。
51
C·S·路易斯曾批评杜威的“民主主义教育”。他说,平等诉求有两个情感根基,一是渴求公平,一是仇恨卓越。前者最高贵,后者最卑劣。以平等主义和学生自决为追求的民主教育,所助长的主要是后一种情感。路易斯说,真正维护民主制的教育,恰恰不是民主主义教育,而是知识上的古典和“贵族制”教育。他预言说,民主主义教育最终将成为法西斯之温床。
52
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:你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?非洲学生问:什么叫食物?欧洲学生问:什么叫短缺?美国学生问:什么叫其他国家?最后,中国学生问:什么叫自己的看法?
53
古典教育的理念是,只有读无用之书,方能做有用之人。
54
有人说,什么是古典教育的目标呢,就是你把所学知识全部忘记后,还剩下的东西。在德语的传统中,这个东西称为“教养”。对C·S·路易斯来说,称为“骑士”精神。对保罗来说呢,称为“信、望、爱”。
55
路易斯说,教育的一个奥秘,是有心栽花花不成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教育必须规划,但教育规划必须摆脱以规划取代命运的幻觉。也就是摆脱“考不上大学你这辈子怎么办啊”的愚蠢父母的热心。相信恩典,就是相信真正的人生,往往是教育的副产品。
56
路易斯说,平等是药物,而不是粮食。平等之所以是善,是因为我们病了。恰如衣服之所以是善,是因为我们不再纯真。平等只是社会的安全阀,而不是人性的理想。平等只是好的事物的否定性条件,我们却试图为之而发狂。一旦平等溢出政治领域,而进入家庭和教育,后果将是灾难性的。他说,我们需要穿上民主,是因为我们已经堕落。但每天晚上,我们需要脱下它。
57
除了古人说,“威武不能屈,富贵不能淫,贫穷不能移”。胡适说,现代人还要加上,“时髦不能动”。因为人不过活于当代,久而久之,便容易认时髦为真理。因此,古典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,是帮助学生识别并杀死时代精神。只是可惜,胡适先生的思想,亦大抵不过是时代精神的产物。
58
中国的父母,大多在早上送孩子上学时,假定他们是本性善良的。到了晚上放学回家后,便假定他们性本恶了。
59
路易斯强调,平等只是一个社会政治概念,在心灵世界,它没有地位。美并不平等,她更多向少数人显现。德也不平等,真更不平等。民主的教育观,试图把平等诉求延伸到比它自己更高的领域,等于取消垂直的关系,只让人类生活在水平层面。在这个意义上,平等的意识形态,只不过是无神论的和唯物主义的衍生品。
60
换言之,平等只是堕落世界的,一个外在的保护机制。但堕落世界的再次堕落,就是将次优选择上升为至善,通过把相对的价值绝对化,来反对绝对真理。这是“权利优先于善”的,自由主义的乌托邦。在这个乌托邦中,切身的利益,隐藏了最高的事物。好比一个孩子,渴望认识那比太阳更崇高的,我们却扔给他一张元素周期表。
61
教育必须帮助孩子,早日从“我和你一样棒”的幻象中解脱出来,养成对那些在任何方面比自己优秀之人的尊敬。教育必须帮助他们,“看别人比自己强”。但教育越来越被视为一个“看自己比别人强”的比赛(这是大多数父母参赛的目的)。教育需要帮助孩子们,寻求更崇高的事,而不必活在嫉妒当中,更不必直到成年之后,才经历“我和你一样棒”的幻影的破灭。
62
教育要培养这样一种品质,就是小人物不要把大人物太当一回事。但教育绝不能造就这样一种局面,就是所有小人物都认为自己是大人物。前一种人,组成民主社会。后一种人,组成民粹团体。
63
一方面,“养儿方知父母恩”。但一方面,中国人不敢说,就是“养儿方知父母罪”。就像受害人只晓得自己受难,却不了解犯罪手段。直等你自己怀着怒气责骂儿女,或嫌弃他们中间的一个,你才肯承认,罪是如何自父及子,直到三四代。然后,你便要赞美,“养儿方知上帝恩”。
64
奥古斯丁说,对上帝的敬畏,可以破除我们人类的骄傲。敬畏耶和华是教育的开端。也是防止教育成为教唆的唯一的方法。否则,那些不受教育的穷苦孩子,学会了爬上火车偷窃;而那些读了大学的子弟,却把整条铁路都偷了。
65
除非教育能够提供灵魂的平等,否则教育要么以市侩的嘴脸,将不平等刻在孩子们心中;要么冒充天使,向孩子们批发各种平等的赝品。当代的中国教育是前者,杜威式的美国现代教育是后者。前者不断推迟自由社会的到来,后者持续摧毁着自由社会的未来。
66
布鲁达斯说,教育中的实利主义者问,为什么要学死的语言和古代的历史?按同样原则,除了做生意的需要,人为什么还要在国内国外旅行?如果不是为要做成一笔买卖,为什么还要倾听老年人说话,为什么还要和邻舍交谈?这样的人——现在世上充满了这样的人——不知道接受教育和学习一门手艺之间的区别。
67
因此,在英国的古典教育传统中,“游学”一度是必须的。学生除了在本地、本国完成学业,还必须四处游历一番,拜访名师,不然他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。不过,古典教育家维塞斯莫·诺克斯比较反对游学教育。他认为整个英国贵族阶层的轻浮,就是被法国传染的。因此,他反对青年人在19岁之前离开英国本土,特别反对过早地去法国。“游学”和“留学”是完全不同的,但反对“小留学生”,总是古典教育的一贯立场。除了诺克斯提到的原因外,更重要的,是家庭在教育、特别是宗教教育中的地位,不应被过早的取代。在我看来,也许话很刻薄,“小留学生”几乎相当于卖儿卖女。
68
孔子曰,君子不器。蔡元培倡导,文理兼通。这都表明,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,首先指向一个人与整个世界之间的完整关系。西塞罗是一位雄辩家,他批评哲学传统与政治传统的分裂,或逻辑与修辞之间的分裂。他说,“现在,一部分教师教我们思考,一部分教师教我们说话”。到了我们这里,则是一部分老师教我们赚钱,一部分老师叫我们做人。并且后一种老师,几乎绝迹。
69
哈钦斯引用纽曼主教的话,批评当代大学教育中,一种完整的指向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知识的缺乏。也就是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消失。这导致当代的社会科学,“有一大部分是这类未经消化的、无关的和毫无意义的数据资料的堆积”。而科学家们呢,在成名之后或有闲暇时,才试着运用形而上学甚至神学的一些原理,来思考那些与他们的研究及人类社会有重大关系的议题。而他们根本没有在这些方面受过足够的训练。他讽刺说,“这在我们国家几乎已成为一种传统”。因为,哈钦斯说,“我们多么需要一种正统的神学或一种系统的形而上学”,否则今天的大学教育,就不再是一种自由的教育。
70
维塞斯莫·诺克斯则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,“一个自由的言说者,也是真理的言说者”。他认为,对英国来说,自由教育必须包含宗教的教育。“除了让人自豪的科学,哲学和文雅的知识以及其他构成自由教育的内容之外,没有任何事物比理性的宗教,或者纯正的基督教的高贵庄严的学问,更能让心灵真正的自由”。与此相比,绘画,音乐,舞蹈,和击剑,只是一些“装饰性的才艺”。对英国来说,这曾经是“廷臣”传统的主要教育内容(对今天来说,市场的需求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廷臣教育)。至于其他的技能学习,更与自由没有直接的关系。如果将后两者在教育上拔高,将会导致反宗教、反道德的危险。我多么希望他说错了啊。今天,送孩子学钢琴、学美术的家长,功利心强的,直接奔着市场而去,功利性稍淡点的,也不过是为着人生中的才艺表演。
71
教育一定是关乎知识的。但古典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修养和判断力。而现代教育仅仅注重对知识的专门性掌握。后者以割断专业知识与其他人类知识的联系为代价。专业性越强,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越肤浅,这是现代教育所造就的局面。
72
对希腊而言,自由教育与城邦有关,自由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。换言之,自由关乎一个人与整个城邦的关系。我们可以这样说,自由教育起源于共和主义传统。古典教育就是古典的共和主义的一部分。事实上,今天的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带着各自强烈的城邦意识。城邦的意识形态,都是公立教育的核心。虽然这厢的城邦,是一座老大哥统治的集中营;那厢的城邦,则散发着民主、人权这些西方核心价值的芳香。而对基督教教育而言,教育必定与另一个看不见的城邦——即教会的圣约群体有关。为什么长老会是基督教教育的一个主力,因为长老会在本质上是共和主义的。
73
直到19世纪下半叶,西方自由教育的核心,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,都是古典语言。如果人可以获得自由,人一定是在语言中获得自由。如果自由是存在的,自由一定自古以来就存在。因此,倾听古代的声音,是自由教育的基本路径。现代教育与此相反,因为进步主义认为,自由是现代的,而非古代的。于是教育的基本路径,是倾听当代人的声音。然而讽刺的是,从贡斯当、柏克到汉娜·阿伦特,古典的自由主义者和共和主义者都认为,自由是古代的,极权是现代的。换言之,极权主义事实上是现代教育的产物。
74
甚至在教会的神学教育上,这种“古今之争”,也和世界一样愈演愈烈。曾有一位海外的神学教师对我说,你们坚持一些传统的立场,无条件地相信圣经的绝对无误,是因为你们书读得太少。我说,你说的是。我们的区别是,这么多年来,我读的基本上都是死人的书,而你读的基本上都是活人的书。而我认为,还没有死的人是靠不住的。只有死了以后,如果因信,就仍旧说话。如果不信,就灰飞烟灭。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和信念主要来自活人,那么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肯定是靠不住的。基督教信仰是一个历史性的信仰,这意味着基督教信仰主要是来自死人的信仰。所以以色列人说,耶和华是亚伯拉罕的神、以撒的神,雅各的神。而耶稣则说,你以为他们死了吗?其实他们一直活着,因为神不是死人的神,而是活人的神。
75
所以,借用陈佐人牧师的一句话,古典教育是死人的活传统,现代教育是活人的死传统。我并不是认为古旧的就一定好,现代的就一定错。而是我们必须颠覆这个被已经被进步主义所颠覆的思维方式。除非没有真理,否则真理一定是旧的,而不是新的。穿新衣服的是暴发户,传新真理的是假教师。